《南京照相馆》自上映以来,持续吸引着广泛的讨论与关注。尽管该电影的评分高达8.6分,但依旧有超过1.2万网友给出负评,甚至连上海的主持人也公开批评该片,直言其“立意不当”,认为电影不仅煽动观众情绪,还助长了仇恨情绪,引发了大量争议。直到中央媒体的深刻点评一出,才让人感到阵阵心痛。
每年都会有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上映,例如今年的《南京照相馆》与《731》。然而,当《南京照相馆》首播后,却遭遇了不少观众的抵制,尤其是一些家长,认为影片内容过于血腥,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此外,也有一些博主公开抨击这部电影,甚至讽刺它为“烂片”,并表示即便少一万块钱也不会去看。他们声称,看电影是为了放松,而战争题材过于压抑,无法带来舒适感。虽然可以选择不看,但他们的过激言辞让人不禁质疑,何必恶意贬低他人创作的成果?网友纷纷指责这些博主历史无知,认为电影并非为了让人忘记历史,而是让观众深刻反思,铭记历史的教训,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。
展开剩余73%然而不久后,上海的主持人周小畅再次对《南京照相馆》提出尖锐的批评,他声称:“一部好的战争片,最终目的是让大家珍惜和平,祈求和平,而不是煽动情绪,激发仇恨,为下一场战争做铺垫。”这一言论迅速引起网友热议,但这一观点是否准确呢?
从电影剧情来看,影片通过洗片工阿昌的视角,真实还原了日军的暴行,揭示了他们冷血、无情的罪行。无论是集体枪杀中国人,还是给予中国人“活命”的希望后反悔将其杀害,每一幕残忍的场景都令观众心生痛楚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,实际情况远比电影中呈现的更加残酷。例如影片中的随军照相师伊藤,表面看似文雅,却是个冷酷无情的恶魔。在拍摄亲民照时,他因为婴儿的哭声而怒不可遏,将婴儿摔在地上,并冷血射杀。而影片的结局中,伊藤自杀了,但历史上他的原型小津安二郎却在战后并未死去,反而成为了世界知名导演,这一现实让人感到讽刺和无奈。
尽管如此,仍有人坚称这些历史已经过去,许多当年参与侵华的日军士兵早已不在人世,认为今天的日本已经停止了战争行为,成为了一个文明、友好的国家,在许多方面如垃圾分类和生活礼仪上都处于领先地位。甚至有人认为,电影通过讲述历史的方式,仿佛在“复仇”,让每一代人都铭记曾经的伤痛。某些人主张,应该让这些历史慢慢被遗忘,避免代际仇恨的传播,只有这样,社会才会真正走向和解与繁荣。
然而,许多网友对此持不同看法,认为这不仅是对电影意图的误解,更是对历史的扭曲。影片的真正目的是还原历史,让人们正视并铭记这段屈辱的过去。电影并非是为了煽动仇恨,而是提醒大家,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,牢记历史的痛苦,不忘先烈的牺牲。网友们指出,如果没有先烈们的奋斗,今天的幸福生活何以得来?而不少外国人通过参观“731博物馆”或“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”等,才了解到二战期间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,感到震惊与悔恨。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并非在煽动仇恨,而是以一种正能量的方式,让世界了解历史的真相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一些人甚至没有意识到,他们所反对的电影,其实正是为传递历史真相和正义而存在。正如中央媒体所说,《南京照相馆》通过邮差视角,描绘了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,尽管这部电影展现了令人心碎的画面,但它却不该成为一场文化战和舆论战的焦点。这部电影的真正目的,是让我们记住那些无法抹去的历史伤痛,铭记30万同胞的血泪,铭记先烈们的奉献,警示我们不要遗忘历史,保持警觉。
因此,《南京照相馆》不仅是历史的还原,更是对我们民族尊严的捍卫,是我们对那些为了和平牺牲的英烈的致敬。通过这部电影,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现有的和平,认清和平背后曾经历过的深重苦难,明白唯有牢记历史,才能守住今天的和平。
发布于:山东省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